標題:《北京法源-si》讀后感

  讀這部小說的心情是激動的。書中以法源-si這一實體的存在,自康有為講起,時序貫穿清末到民國初立,焦點集中在幾位改革運動里的靈魂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等,牽引出對時局變化的行動,尤在個人思想與兩難的關(guān)鍵問題上,大幅著墨,并解詩以明志,將糾結(jié)纏繞的問題,從不同觀點辯論,抽絲剝繭。李敖充分運用嫻熟的歷史知識為根基,而寫出這本「以古現(xiàn)今」的小說,令人大嘆過癮。
  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譚嗣同 ……(快文網(wǎng)http://hoachina.com省略34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更多相關(guān)文章:《北京法源-si》讀后感
  《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觀后感
  關(guān)于貫徹落實《北京市黨風廉政建設電視電話會…
之處,則是譚嗣同舍生就義的意義,在書中佔了極大篇幅。過去,少有人真正對戊戌六君子的死,給予探究。但他們的成仁,在當代的求變風氣中,確有不可輕忽的影響。而我比較贊同,譚的死,說明了維新的不可行與革命的必須。然而,亦如書后,關(guān)于康有為是否為一「褪色的改革」派爭論,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慘烈,預言了中國直到1960年代,依舊滴不盡的鮮血。然而先知畢竟只能在洞識上,超越前人,卻難以要局勢跨過悲劇。時代的要求,萬眾會相呼以應,卻鮮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難題。況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國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們注定孤獨,而中國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掙扎中顛顛躓躓的站起來。
  當然,這部小說也有以古諫今的意味,當我看到書末李敖所提的完書地點:中國臺北。在書里,譚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說的滿漢之分、種族之辨,就強烈地暗試著所謂省籍情結(jié)與統(tǒng)一、臺獨等議題。對我而言,「中國」兩個字是廣義的,具強烈的文化內(nèi)涵,是自大陸輾轉(zhuǎn)來臺的人們身上,永遠的精神母親,也可說是民族的意義,不專指政治上的政黨,更是血緣的源頭處。而省籍情結(jié)的問題,的確是看個人如何定義分野,在現(xiàn)實的局面下,如何在國族利益前,能最有效抵抗外來的壓迫。
  另關(guān)于作為人類的廣義,和作為中國人的狹義,特別在全球化熱潮的現(xiàn)在,也曾是我不解的問題。但即便現(xiàn)在,談所謂世界公民的身份,仍過于不切實際,只要國際政治的游戲規(guī)則依舊運轉(zhuǎn)不息,如譚嗣同所說,縱然人與人間基于道義,互相幫助,但國與國間是不存在著道義的,講道義根本是白癡。人只會提倡對于自身有利的東西。
  無論未來,兩岸是朝統(tǒng)一邁進,或者維持現(xiàn)狀,獨立建國, ……(未完,全文共1476字,當前只顯示88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北京法源-si》讀后感

上一篇:《柯靈選集》讀后感
下一篇:《走近_》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