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論近紅外對超微粉碎處理后甲殼素粒度分布(1)

  摘 要: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對甲殼素進行微細化,研究了在粉碎過程中影響粉碎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時間,入料量,碾輪間隙,風力等。結果表明:時間在12 h,入料0.8 l,風力為20 hz時最佳平均顆?梢赃_到1500目(8.3um)的粒度。由于甲殼素是動物纖維性物質,其特點符合近紅外的吸收特征,利用其特征吸收峰建立了粒度和近紅外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利用近紅外技術可以預測微細物料的粒度分布,并且誤差值在±20目。
  關鍵字:超微粉碎; ……(快文網http://hoachina.com省略36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更多相關文章:論近紅外對超微粉碎處理后甲殼
  論近紅外對超微粉碎處理后甲殼素粒度分布(2)
,廣泛存在于海洋節(jié)肢動物(如蝦、蟹等)的甲殼中,也存在于昆蟲、藻類、菌類和高等植物的細胞壁中,分布極廣泛,在自然界的存儲量僅次于纖維素[3]。
  近紅外光譜(波長范圍780-2526nm)主要是由分子的倍頻與合頻所產生。近紅外定量分析是基于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光譜區(qū)的特征吸收峰強度或峰面積呈線性關系。在近紅外光譜區(qū)產生吸收的官能團主要是含h基團,包括:c-h(甲基、亞甲基、甲氧基、梭基、芳基等),羥基0-h,琉基s-h,氨基n-h(伯胺、仲胺、叔胺和胺鹽)等。因此,近紅外技術可用于蛋白質、纖維、水分、糖分、脂肪、醇類等物質的分析[4,5]。
  鑒于近紅外的吸收特征,本實驗探索了近紅外吸收光譜和粒度分布之間的相關性,并確定了影響其相關性的因素和條件。
  2 實驗部分
  2.1 實驗材料
  甲殼素:由濟南海得貝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水分7.5%,灰分0.70%,粒度(片成目數)3mm。
  2.2 實驗設備
  超微粉碎機:hmb-701s超微粉碎機(北京環(huán)亞天元機械技術有限公司),該設備為分體變頻型專為條件多變的加工試驗而設計,其主機轉速及風機轉速可以在變頻器的作用下進行相當幅度的調整,可以滿足實驗室針對不同物料或同一物料的不同要求的粉碎。主機變頻:10-70,風機變頻:10-70,細度范圍:300-2000目(纖維性物料),1000-13000目(大比重脆性物料)。
  近紅外儀(糖分析儀):foss nirsystems made in u.s.a ;wavelength rang: basic configuration: 1100-2500nm, enhanced configuration: 400-2500nm。 ……(未完,全文共1591字,當前只顯示95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論近紅外對超微粉碎處理后甲殼素粒度分布(1)

上一篇:循環(huán)經濟的綠色制造模式研討論文
下一篇:芻議教育信息化歷程及對教學影響的研究

相關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