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研報告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研報告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大學生提升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理想信念、追求真理價值的主渠道。學生思政課學習效果好不好,有沒有真正地為理論所說服,有沒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關鍵看學生的獲得感強不強。獲得感是人們對社會資源的獲取和占有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們對所獲取和占有資源的認同狀況,因此,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反映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獲取及認同情況,客觀上也反映了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政治覺悟。本文圍繞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和現實困境,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探索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路徑,以期滿足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需要、促進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
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有其獨特的生成邏輯。從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特點而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主動獲取與被動獲取的結合,在供需互動形成的理論認知上搭建了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獲取邏輯;從獲得感的主觀感知特點而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一種主觀體驗,由過程導向的動態(tài)體驗與個人預期結果導向的靜態(tài)體驗構成了大學生獲得感生成的調整邏輯;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而言,對真理的價值追求與社會實踐的實際效用構成了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行為邏輯。因此,探究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既具有厚實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鮮明的實踐價值。
1.供需互動的獲取邏輯。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取是精神利益的取得,“而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不同,它需要教育對象利用自身的理性能力去吸收與消化……獲取精神利益的過程是一個互動性 ……(快文網http://hoachina.com省略110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更多相關文章: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研報告
  • 關于共青團引領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探索(高校)

  • 在大學生返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對接會上的講話

  •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 調研報告:大學生友善觀培育路徑探析

  • 關于當代大學生“順逆境觀”教育調研報告

  • 在全省大學生就業(yè)工作推進會上的匯報發(fā)言

  • 青年大學生孤獨心理調研報告

  • 高校思政教師培訓材料:高校大學生網絡輿論觀培育

  •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調研報告

  • 主題教育調研報告:大學生勞動素養(yǎng)調研報告

  • 在2023年大學生“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 高校大學生入黨申請書

  • 在2023年大學生返鄉(xiāng)實踐座談會上的講話

  • 將隨之發(fā)生變化。
    3.虛實互補的行動邏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雖然是一種精神滿足,但以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與我黨“虛功實做”的實踐導向,大學生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放到實際行動和實踐過程中檢驗,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入腦入心入行,進而形成穩(wěn)固且充實的精神滿足。虛實互補的行動邏輯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過程中的終端邏輯,既可實現對不同性質獲得感的糾偏與轉化,也可實現對既有獲得感的夯實穩(wěn)固,提升思政課育人功效。第一,就性質而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分為正向獲得與負向獲得。同一門課程,相同的教授過程,在大學生_中可能產生性質截然不同的獲得感。正向獲得反映出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體系、教師教學過程的滿意,對課程知識體系、價值追求的理解,對思政課學習與自我期待的正向匹配;負向獲得則是對思政課教學過程的否定,對思政課教師教學的心理疏離,甚至是對課程價值目標的否定。排除授課過程本身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獲得感只能通過行動邏輯來矯正,即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理,體驗真理與物質世界匹配后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進而實現獲得感的糾偏與轉化。第二,就形態(tài)而言,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又可分為短暫獲得與長久獲得。一般而言,大學生總是能自覺地將思政課所學運用于現實生活。如若這一過程產生了一定的匹配與印證效應,那么大學生將再次得到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將得到強化,短暫獲得感將有可能轉化為長久獲得感,成為大學生受益終生的精神財富。反之,大學生獲得感將會被弱化,短暫獲得感也有可能隨之消失,甚至轉化為不同性質的獲得感。
    二、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現實困境
    1.由供需矛盾所引起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認知不足。供需矛盾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感知體驗造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即圍繞教材、教師與教學所產生的不足、錯配、失衡與失調。第一,就教材而言,教材的知識承載功能不能全面涵蓋當代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自我認知提升的需要,造成絕對意義上的供給不足。另外,部分教材理論更新不及時、實踐案例缺乏、知行引導乏力等具體問題也造成了知識供給由錯配、失衡、互動失調所導致的相對意義上的不足。第二,就教師而言,主要表現為教師傳授效果不夠好,極個別教師既不能全面完整系統(tǒng)地傳授思政課理論要點,也不能在理論重難點上給學生講通講深講透,甚至將教與學相分離,將教學搞成了個人表演。這些問題導致教師未能實現良性供給,學生難以產生良好的感性認知。第三,就教學而言,思政課在教學方法、途徑、手段上也存在各種供給不足的現象。比如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不足,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吸引力等。另外,在“大思政課”建設、家校社會共育等教學拓展中,也缺乏久久為功的耐性,使得思政課教學與社會實際相分離,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
    2.由過程與結果偏差所引起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體驗不深。部分大學生由于認知與經驗方面的欠缺,對思政課富含學理性的內容往往難以理解,對_態(tài)方面的內容也不能深刻領會,導致其在思政課上形成的獲得感往往是低層次、淺表層的,存在體驗感不足的現象。體驗感的形成既需要通過教學過程積累知識、提升思維判斷能力,也需要即時驗證認知、強化體驗。首先,過程與結果在時間上的非同一性導致獲得感體驗不深。盡管思政課教學中一般都設計了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增強體驗感,但以學生較為有限的理論認知水平與問題分析能力,很難將知識性認知即刻轉化為體驗性認知。其次,過程與結果轉化的差異性也導致獲得感體驗不深。一般而言,一個過程總是導向一定的結果,思政課學習也會導向一定價值觀念、知識能力、思維水平的提升。如果學生的獲得感與自己的學習期待、現實生活關聯度不高,那么這種獲得感就僅僅停留在被動獲得層面,難以轉化為主動獲得;如果學生的獲得感與自己的學習期待吻合,那么學生必將因為這種精準映射產生滿足感,而獲得感也將增強;如果學生的獲得感不僅與需求產生了映射,而且得到了印證,那么這種獲得感才是最強的。再次,過程與結果轉化的誤差甚至會導致獲得感體驗呈現負值。理論是本質和規(guī)律的描述,現實則是由現象組成的感性世界,因此,理論與現實之間本身就存在著誤差。極個別大學生由于缺乏辯證思維,不能正確看待誤差。這種誤差再同復雜的網絡信息、社會謠言相結合,使得極個別大學生質疑思政課中傳導的價值觀念,獲得感負值也由此產生。
    3.由虛功與實做差異所引起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效用較弱。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研究是為了強化大學生在實踐中踐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自覺,提升思政課改造人的實際效果。習近平在《虛功一定要實做》一文中指出,“虛與實的工作,好比人體的大腦和心臟……大腦和心臟都重要、都需要,缺一不可。所以,干工作必須虛實結合,尤其是虛功一定要實做”。然而,正是由于虛功與實做之間存在天然差異,導致大學生在以虛功為主的思政課中顯得實做不足,從而產生較低的思政課獲得感。首先,虛功與實做存在事實上的差異。虛功是理論,實做是實踐,兩者的迥異是_態(tài)與物質形態(tài)的天然鴻溝。學生要想提升思政課獲得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就需要在理論學習中聯結實踐,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理論。如果理論與實踐不能融會貫通,則勢必會降低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也會影響大學生對自我世界的改造與提升。其次,虛功與實做存在應用上的差異,即某些“虛功”由于缺乏應用場景、應用時機,難以在實踐中得到及時驗證。比如面對社會思 ……(未完,全文共5972字,當前只顯示287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研報告

    上一篇:支部主題教育工作進展情況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師交流材料:黨的自我革命與思政教育

    相關欄目:學校 大學生 調研報告